最新文章
Latest Articles改良牛鲍(Neubauer)计数板
发布时间:2014/08/16 检验基础 浏览次数:1963 欢迎阅读!
血细胞计数板:国内采用改良牛鲍(Neubauer)计数板。
计数板为优质厚玻璃制成。每块计数板由“H”型凹槽分为上下两个同样的两个刻度平台(即血细胞计数池)。在计数池两侧各有一条支持堤,比计数池高出0.10mm。将特制的专用盖玻片覆盖其上,形成高0.10mm的计数池。每个计数池边长均为3.00mm,平均分为9个大方格。大方格长宽均为1.00mm,面积为1mm2,覆盖盖玻片后容积为0.1mm3(即0.1?l)。盖玻片的放置方法按一般要求。每个计数池四角上的4个大方格用单线划成16个中方格,作白细胞计数用。中央大方格用双线划成25个中方格,其中位于4角的4个及中间一个共5个中方格为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区,每个中方格又用单线划成16个小方格。
以白细胞计数为例:见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《实验诊断学实习指导》
操作
1.加稀释液 取小试管1支,用刻度吸管准确吸取稀释液0.38ml,置于小试管内。
2.加血
用一次性微量吸管采末梢血(或静脉抗凝血)20ml。擦去管尖外部多余的血液,将吸管插入稀释液底部,轻轻将血全部排出,然后吸取其上清液清洗吸管内残余血液2~3次。
3.溶血 混匀后室温静置5min,待液体变为棕褐色,即红细胞被完全溶解破坏。
4.充池
将盖玻片置于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区上。用玻棒沾取(或用一次性吸管吸取)混匀的细胞悬液,充入计数池与盖玻片的缝隙中。静置2~3min,待白细胞下沉后显微镜下计数。
5.计数 在低倍镜下,计数四角的四个大方格中的白细胞总数(W)。
6.计算 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:
白细胞数/L= W/4×10×20×106=W/20×109
式中:W:四个大方格的白细胞总数
W/4:换算成每个大方格(即0.1ml)内白细胞平均数。
×10:换算为1ml。
×20:为血液稀释倍数。
×106:将1ml换算为1L。
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查
(三)显微镜检查
【目的】掌握浆膜腔积液细胞计数和分类的方法和临床意义。
【原理】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积液中细胞总数、白细胞数,并分类计数单个核细胞和多个核细胞。
【试剂】 冰乙酸、瑞特-吉姆萨染色液。
【器材与仪器】 光学显微镜、改良牛鲍计数板、小试管、滴管、载玻片、离心机。
【操作】
1.细胞总数计数
⑴直接用微量吸管吸取积液充入改良牛鲍计数板上下两个计数池。
⑵静置2~3min后,低倍镜下计数上下两个计数池十个大方格内的细胞总数既为每μl积液细胞总数,×106得到每升积液内细胞总数。若细胞过多,可用生理盐水稀释后计数,再将结果乘以稀释倍数。
2.有核细胞计数
⑴先将冰乙酸1~2滴放入小试管内,转动试管,使内壁附着少许冰乙酸,将多余的冰乙酸弃去,使试管底部和管壁酸化。
⑵用滴管向酸化的小试管内滴加混匀的积液2~3滴,待2~3min后红细胞完全溶解,再用滴管吸取已经酸化并混匀的积液标本充入计数池内,按细胞总数计数法计数未被溶解破坏的有核细胞数量。
3.细胞分类计数(直接分类法)
⑴白细胞计数完毕后转高倍镜观察,根据细胞核的形态特点(参考图7-1),分别计数单个核细胞(多为淋巴与单核细胞)与多核细胞(多为中性粒细胞)数量。
⑵一般应计数100个白细胞,以百分率表示。如果全盘白细胞总数不足100个时,以实际计数到的单个核细胞和多个核细胞数量报告。
4.细胞分类计数(涂片染色分类法)
⑴浆膜腔穿刺液抽取后立即离心沉淀,将沉淀物滴在载玻片上,制成涂片,用瑞特-吉姆萨染液染色。
⑵根据细胞的形态特点,在显微镜油镜下进行分类。计数200个细胞,将见到的淋巴细胞、中性粒细胞、嗜酸性粒细胞、间皮细胞等以百分率报告。若发现疑似肿瘤细胞须同时报告。
【注意事项】
1. 常规细胞计数分类可采用直接计数法,但分类误差较大。如见较多间皮细胞,较大细胞及形态变异或不能识别的细胞,建议应用染色分类 法。
2.有核细胞数量计数应包括间皮细胞。
3.若瑞特-吉姆萨染色仍然不能进行分类的不明细胞,建议采用HE或巴氏染色进行肿瘤细胞查找。
【临床意义】
1.细胞计数 漏出液中细胞较少,一般低于100×106/L ,渗出液中细胞数多,常在500×106/L以上。
⑴红细胞 由于穿刺损伤,两种积液都有少量红细胞,如大量出现可见于肿瘤、结核等。
⑵白细胞分类 漏出液中主要为间皮细胞及淋巴细胞,渗出液中因病因不同而可分为中性粒细胞为主,淋巴细胞为主和嗜酸性粒细胞为主。①
中性粒细胞为主;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结核感染早期。②淋巴细胞为主;多见于慢性感染如结核,梅毒等。③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。
⑶细胞学检查 浆膜腔积液中检出肿瘤细胞,是诊断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的重要依据。
⑷细菌学检查 渗出液进行细菌培养常可找到病原菌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以上内容摘自吴健民,鄢盛恺主编《实验诊断学实习指导》(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),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年。
上一篇: 凝血象的四个指标的含义
下一篇: 常见病理性尿结晶鉴别